臺軍方欲全球范圍內招收華人雇傭兵以補充兵源
圖為馬英九與臺軍方負責人視察潛艇部隊
臺灣近年來積極推動軍事轉型,深度與廣度都超過以往。在臺灣軍事變革中,募兵制(志愿兵役制)改革最受矚目,然而,由于參軍人數與招募人數落差過大,近來有“立委”破天荒地建議馬英九當局吸納滯留東南亞的國民黨殘軍后裔,通過修改“戶籍法”、以“歸化入籍”的方式吸引這些華裔子弟從軍,緩解臺軍難以吸引島內青年“投筆從戎”的窘境。如果成真,這將意味著繼晚清短暫出現的“洋槍隊”、“阿思本艦隊”后,中國領土上重現雇傭軍隊的身影。
變相“外籍軍團”
推動募兵制是馬英九當初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時的重要安全主張,上臺后更是全力推動。然而,當初為馬“政府”設計安全政策的學者高估了當局的政策執行力,更嚴重地低估了推動政策所遇到的阻力,導致募兵制成效不彰,計劃完成期限已被迫推遲到2017年。
事實上,臺灣軍政界最擔心的不僅是募兵制一再跳票,更憂心這項政策立意雖好(希望打造高素質軍隊),卻在現實環境下難以走通。悲觀者認為,若募兵制改革最終失敗,勢必大幅弱化臺灣軍力,而馬英九所追求的“歷史定位”將在安全領域留下難堪的污點。
推動募兵制成效不佳,臺灣“國防部”自然有責任,但要說由它承擔全責也有失公允。參考外軍的先例可知,推動募兵制涉及復雜的跨領域問題,需要跨部門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完成。正因為難度太大,才有人在不得已之下,提出用招募殘軍后代頂替軍隊缺額的設想。
從部分“立委”提出的草案來看,這項提議雖然打著“孤軍后裔回歸”的大旗,本質上仍是變相的外籍軍團或雇傭兵招募體系。事實上,臺軍內部早就有出身特戰系統的軍官提出建立專業外籍軍團的建議,主要著眼點是可以不受征兵、募兵制并行限制,通過強化作戰訓練,培養出無論平戰都能直接用上場,降低“死亡邊際”效應的可用精兵。
被批并非治本之道
據報道,那些散居在泰國、緬甸、柬埔寨、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的華裔殘軍后代往往有“國民黨情結”,且同文同種,按照一些“立委”的看法,他們既是軍人子弟之后,又吃苦耐勞,為緩解募兵問題大開方便之門,實為兩全其美。
不過,擺在臺灣當局眼前的首要問題是:就算有大量殘軍后裔子弟響應,臺軍各級干部是否做好了籌建外籍部隊的準備?至于臺軍各級單位能否落實作戰訓練任務,軍方高層又是否真有動用這部分人作戰的意志,更是耐人尋味。如果海外青年志愿入伍后發現整日忙于雜務,而臺灣本土軍官階層對其流露出歧視情緒,未能展現領導風范,那么,這樣的“速成”外籍軍團除了滿足紙上滿編,應付戰備計劃考核外,實際作用未免令人生疑。
撇開是否引進雇傭兵,早有觀察人士指出,臺灣軍方現在面對的情況,類似越戰之后轉型為全募兵制的美軍,形象、士氣與干部素質方面都有很多難題待解。但與銳意改革的美軍不同,臺軍明知亞太風云變幻,卻不能或不愿以此為動力,以專業軍事素養和“料敵從嚴”的戰略規劃進行徹底改革;相反,臺灣軍方高層乃至“立法院”不求治本之道,只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反而錯失了改革良機,到頭來也無法向島內公眾交差。
島內軍事專家寧博指出,如果能通過專業評估精算而確定必須數量的作戰兵員,臺灣軍方高官在面對“文人政府”的要求時就應坦誠相告,據理力爭,不能因為虛無縹緲的政治訴求而虛與委蛇。因為如果連專業軍官都意興闌珊,龜縮不前,要求基層士兵犧牲奉獻恐怕難如登天,至于引進雇傭兵的提議,更是“懶人思維”。
本文由深圳中州特衛保鏢公司整理至互聯網,如轉載請注明出處:www.yljtel.cn